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明朝自然和技术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

内容摘要宋应星(1587年—约1666年),字长庚,汉族,江西南昌府奉新县(今江西省奉新县),明朝著名科学家。《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

宋应星(1587年—约1666年),字长庚,汉族,江西南昌府奉新县(今江西省奉新县),明朝著名科学家。

cript>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明朝自然和技术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cript>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明朝自然和技术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cript>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明朝自然和技术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cript>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明朝自然和技术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

全书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书名取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作者说是“盖人巧造成异物也”(《五金》)。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序》)分为《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铸》、《舟车》、《锤煅》、《燔石》(煤石烧制)、《杀青》(造纸)、《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矿物颜料)、《曲蘖》(酒曲)和《珠玉》。

cript>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明朝自然和技术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cript>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明朝自然和技术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初版发行后,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和刻书界的注意。 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较早地引用了《天工开物》的有关论述,很快福建由书商杨素卿刊行第二版。

对于明朝社会风气,中国学者 李申指出:“《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算法统宗》、《瘟疫论》这些科学著作背后,不仅有高水平发展的农业,还有高水平发展的手工业和商业。

cript>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明朝自然和技术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cript>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明朝自然和技术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

所以此书一出,就‘竟相翻刻’,闹得一时‘纸价腾贵’。《天工开物》问世以后,第二年就被刻印出版。几年后,书商杨素卿认为有利可图,决定翻刻。雕版已成,明朝灭亡。到了清初,经过改版,才得付印。但杨本以后,便无人翻刻了。因为情况变了。明末出现一批实用的技术科学著作,是适应当时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特别是手工业、商业的需要。清兵入关,扬州、江阴、嘉定等江南城市被屠,许多手工业基地成为一片废墟,受祸不太严重的山西潞安,明末有织机三千余张,到顺治十七年(1660年)仅剩二三百张,减少90%多,江南的受祸可推想而知。在这样残破的经济基础之上,还有谁去关心技术问题。

《天工开物》因书中出现“北虏”“夷狄”一词,被清朝禁毁,遂在中国失传。但译本很快传遍亚欧大陆,其中的推拉式风箱技术对西欧冶铁工业影响很大 。清朝官修的康熙、雍正年间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在食货、考工等典中有一些地方取自《天工开物》,在引用时对《天工开物》中的“北虏”等反清字样改为“北边”。乾隆年间《授时通考》仅引用了《天工开物》中《乃粒》、《粹精》等。

真正完全在清朝统治下的《天工开物》版本,一个都没有。也就是说整个清朝接近三百年,根本没有这类书籍生存的土壤。直到民国初年,宋应星的著作,首先是他的科学著作《天工开物》,才被中国学者所关注,但他们是通过东邻日本国才看到原著。

cript>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明朝自然和技术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cript>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明朝自然和技术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

明亡以后,宋应星以明朝人自居,隆武二年(1646年),他的哥哥宋应昇服毒殉国,而宋应星则是过着隐居生活,拒不出仕,晚年“抒生平学力,掞摛文藻”。从始至终是明朝发型。

关于发型,满清入关之初,为收买人心,多尔衮于顺治元年五月二十日代顺治颁谕旨:“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cript>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明朝自然和技术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cript>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明朝自然和技术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

话虽然说的好听,但李自成一旦被灭以后就凶相毕露;“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十五日又谕礼部,强调说:“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时人陈确在其文集《陈确集》卷三十中记:“令发后,吏诇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

福州遗民在《思文大纪》中悲愤无限地写:“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江阴十万民众在陈明遇、阎应元等义士的带领下,勃勃不屈,为反剃发易服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满城男女老少,被斩尽殆绝。意大利人卫匡国的《鞑靼战纪》,也沉痛地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状况,当真是尸骨成山,血流成河。

但中国太大了,有些地方别说剃发了,收税你都找不到地方。政令是针对大城市的,小一点的县城你想完全执行都很困难,更别说一些偏远一点的农村了。

有这么一个地方,就在满清王朝的眼皮子底下,不仅正月不剃头,平常也不剃头,更别提穿什么清朝服饰了,这个地方叫野三坡。这个地方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独立在清朝的统治之外,安安静静的过着明朝的生活。后来,八路军抗日经过这里,惊奇的发现当地人还留着明朝的发型。

当地居民告诉八路军:当年燕王朱棣扫北的时候,也没能进到我们这里面来。平时他们都是共同推举三名德高望重的老人进行管理,如果有一人去世,则再推举一名替补。

《聂荣臻回忆录》第十二章《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一文里就提到过这个地方:有些很偏僻的深山地区,山沟里只有几户人家,那里的群众同外界接触很少,高达千仞的山峦,使他们和外界隔绝起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世界。象房山、宛平和涞水、涞源交界的“野三坡”,那一溜几十个村子,一直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长时间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到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才知道清朝已经灭亡了。

宋应星满门忠烈,哥哥更是服毒殉国,自己终生不仕,致死都以明朝子民自居,这样的人是不会剃发的。他的晚年隐居起来了,因为宋应星是卒于哪一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和记载,只知道他大约去世于1666年,也就是康熙年间。因为晚年,已经几乎没什么人见到过他了。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