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你整理的关于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反思,希望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的内容对你有用!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1
今天我所执教的课文是《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第一课时,学生阅读课文,要想亲身体验,首先必须“入乎其内”,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课文用了许多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沙漠这个特殊的环境,我指导学生自然地“入乎其内”,按自己对情境的体会来朗读,如“茫茫的沙漠”“无边无际的沙漠”“铺天盖地”等,体验了这些词语所描绘的意境,读出了应有的语气。
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品读。否则,学生阅读走马观花,浮于表面,语言文字也不可能在学生头脑中有所积累。在教学三、四段中,我先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语句,了解脚掌、睫毛、驼峰在沙漠中的作用;再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语,进一步感悟脚掌、睫毛、驼峰在沙漠中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与小骆驼一起感受自豪,抓词扣句,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
《课标》提出阅读教学要改变课程内容的旧、窄、死,使之变为新、宽、活,使语文课程内容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和情操的陶冶。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向学生推荐了短文《沙漠之舟》,并让学生思考:小骆驼值得自豪的还有什么?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发现了骆驼身上值得自豪的地方还有很多:在学生交流中我还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如小骆驼身上具有的品质、精神,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作为课文内容的补充,这不仅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为小骆驼感到自豪的同时,引领学生见木知林,发挥课文的导向作用。
当然,作为学习引导者的我,面对课堂还不能很好地做到调控自如,教学语言不够丰富,尤其对于孩子们精彩的发言点评不够及时,还不能把评价语言的激励与引导作用恰当体现,读文指导力度不够,读的形式不够多样,读的方法不够灵活,还有很多遗憾的地方,我将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完善。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2
教学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课前布置的查找资料任务完成得较好,学生们很积极地搜集了有关青藏铁路的资料,汇报交流的时候也兴致勃勃,讲起来滔滔不绝,由于时间关系,课上交流不是很多,只能让他们课后再互相传阅资料,增长见识。从他们汇报情况可以知道,学生选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还是有待加强。一节课下来,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课文的主要内容;修铁路遇到的困难;铁路的重要意义。在教学时,我主要是这么做的:
一、以韩红的《天路》导入,激发兴趣
二、抓住行文线索,体会人物精神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反复出现,是作者行文的线索。在教学时,先找出文中介绍“青藏铁路”的句子,然后引出我外国人的评价和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然后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说说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不简单,不容易。学生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到了阻碍筑路大军前进的困难所在,并纷纷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那么,这些困难,我们的建设者们又是怎样克服的呢?请从文中找出答案,并谈谈你的体会。”这个问题较好回答,学生能轻松得从第6、9自然段中获取答案,并且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如“昼夜、反复、彻夜通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等,感受建设者充满智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3
一、留足时间,促进自觉参与。
教师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自由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进程。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欣赏、品味的机会,变过去被动地听讲为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如在解决“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时,我设计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并友情提示:这一问题中有三个小问题,每个小组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允许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所涉及的课文内容”进行反复朗读、体会……这一过程,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主的学习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认真真地读书,扎扎实实地训练,仔仔细细地思考,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去。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变序的方法组织教学。
本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遵循教材内容本身顺序的讲读方法,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出发,本着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组织教学。
我没有急于解决本文的教学重点: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而是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借助课件媒介帮助学生感受沙漠的恶劣环境,建立对沙漠的了解,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接着我话锋一转:就是在环境这么恶劣的沙漠里小骆驼和骆驼妈妈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转入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对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求问题答案的热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未能紧扣课题,不断深化主旨。。
这是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不足之处,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句关键性的话没有在教学中做到环环紧扣,如果能在教学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时,不断反复地朗读体会这句话,就能使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一步步地深入,使课文主旨的揭示有一个不断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
以上就是我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4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生动形象而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教学本文要抓住小骆驼、小红马的具体表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诱导他们主动地掌握相关的动物常识,自觉地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形成和提高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还要结合本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课文语言,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我在教学中作了一点尝试:
1、构建对话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教师必须努力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与学生平等对话、自然交流的平台。揭示课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推测故事应告诉大家的一些主要内容,如“我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曾经感到自卑?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又让我感到应该自豪?我值得骄傲自豪的本钱是什么?等等。
2、运用图示导读
这里所说的图示有两中意思,一是图画,二是图表。图示导读的最大优势是直观想象,容易给人留下具体实在又深刻的印象,在引导学生认识驼峰、脚掌和眼毛并把握各自特点时,完全应该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及特点。导读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的特点及其作用时,可以让学生填写图表:
部位 特点 用处
驼峰 像两个肉疙瘩 贮存养料
脚掌 又大又厚 防止陷进沙子里
眼毛 两层 遮挡风沙
看了这样的图表,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作用,就容易让人一目了然,而且印象深刻。
3、指导拓展延伸
童话故事的教学,要善于凭借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丰富、充实课文的内容,拓展课文的空间,深化、升华课文的主题。“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这道题明确地提示我们,在学生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了有关动物常识,品悟到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后,还应该让学生“续写”。续写的指导还是应该从课文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设计有趣的合理的场景,紧紧围绕小骆驼的驼峰、眼毛、脚掌的特点和作用来展开,拓展延伸寻求合理基础上的自主、创新。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5
经过思考我觉得可以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应该应该让孩子带着骄傲自豪的思想感情去学习这篇课文。在导入课文的时候通过课件的展示为孩子们介绍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让孩子们自读课文,找找课文中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包括明代的官员万户,尽管他的实验失败了,但是为后人打开了思路,也是值得骄傲的。最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体会是如何从句子中体会到骄傲自豪的,谈谈感受。
我想这样设计教学的话,也许可以更大的程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把骄傲自豪的感情具体话,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这样的话比较适合孩子们。
比如在学习万户实验乘坐火箭的时候,我们为万户的创新精神和勇敢而自豪;谈到1970年发射卫星成功的时候让学生针对“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来领会骄傲与自豪;在体会发射载人航天飞船成功的时候,抓住航天人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刻苦钻研来谈,为我们中国有这样出色的航天人而骄傲自豪。
这样也就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梦为什么能圆”的问题。这样的教学也许比我最初的教学更能吸引孩子,也更有实效性。我们语文教师往往会犯一个错误,让学生谈体会,谈心得,谈感受,当学生谈得肤浅谈的吞吐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埋怨孩子们积极性不高,往往会抱怨孩子们的基础太差。其实不是孩子们的错,知识我们在带领孩子们品味课文的时候缺乏引导。孩子们觉得茫然觉得困难,他们才手足无措的。 提倡实效课堂,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每个教学步骤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都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样才能真正创立实效课堂。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6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苏教版小语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小骆驼听了小红马说它难看的话觉得挺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和眼毛的作用。告诉人们要判断一种事物美不美,不能光注意外表,必须运用辨证的眼光去看。
一、立足教材,借用文本习得语言
古人有“感言、会意、得意忘言”之说,说的是人们阅读一篇文章,首先感受到的是文章的语言,进而理解它的含义,最后人们往往记住了这篇文章写的意思,却忘记了文章具体的语言文学。这是阅读的规律,但我们的语文课则不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得意”,更要让学生“得言”。学生的语言如何习得,运用课文的语言来表达是条捷径,我的这堂课尽量让学生多说,潜移默化中习得这种语言。
感情朗读,使得书面语言不仅能形成立体形象,而且能转化为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使文章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自身情趣相得益彰。课堂上我用多种形式的读来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个人读、齐读、小组读、表演读。课伊始,我让学生带着自豪之情反复朗读课题,让学生逐渐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世界,为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调。用多媒体欣赏3-4小节的课文朗读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畅谈所见到的沙漠,当学生朗读课文时一幅幅广袤无边而又荒凉的沙漠图出现在学生眼前。随后用“小骆驼明白了________”说一句话,待大家把句子说完时,文本的意思也就基本掌握了。整堂课最后,我又深入挖掘课文中的言语实践点,用“我自豪,我是一匹骆驼……”说上一句话,再迁引到学生身上,用“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说自己感到自豪的地方。有的同学情不自禁地说:“我感到自豪的是在今天这堂课上我得到刘老师的多次表扬。”这时,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活”了起来,“火”了起来。一个个眉飞色舞,欢声笑语,清真意切。这一对话使“潜在文本”转化为“现实文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的效果。
二、彰显生命,巧设平台创造语言。
“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这堂课上,我利用课文空白点,建构了一个续写故事的平台,它既巧妙地把书本语言的内化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悄悄地”落实在其中,又把课文的表达技巧“默默地”迁移,变为学生自己的表达技巧,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这堂课,学生能够挑战成功,一是因为学习之前已有大量的言语实践,对文中的重要语言已能灵活运用;二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集合了众人之力;三是之前的课文学习,学生已有了很好的情感铺垫。于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平台产生了,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他们所创设的小骆驼与小红马的再次见面充满童真童趣,自然而然想到小骆驼也把小红马带到沙漠中,小红马面临种种尴尬,消除了对小骆驼的偏见。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富有教育机智的人,他不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爱的教育,故事的结尾很多同学都能想到小骆驼和小红马又成了好朋友。
三、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引导探究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生材料的兴趣。”多媒体可提供丰富的图象及声音信息,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教育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制作课件时,我精心挑选背景图创设出茫茫沙漠图,让学生一进入教室就处于特定的情境中,与小骆驼进行对话。随后用FLASH制作的课文的动态朗读,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使学生完全进入课文情景,感受小骆驼的委屈、难受,使学生与小骆驼同命运共呼吸,急小骆驼之所急,想小骆驼之所想,使学生在心灵自由飞翔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并能联系生活与文本对话,个性得到解放的张扬。
欣赏课文3、4小节的朗读时,让学生们感受到沙漠的广袤,领会课文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意境,学生屏息凝视着大屏幕,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感性认识的内容和形象思维的形式,身临其境地把学生带到大漠中旅游了一番,从而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当要学生练说:“我骄傲,我是一匹骆驼”时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
一趟沙漠旅行下来,同学们对骆驼的生理机能了解的更为深刻,从而达到与作者产生心的交流,“情”的共鸣的效果。多幅骆驼图的展示,特别是对骆驼每个部位的定格与放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空间,架起了认知的桥梁,丰富了骆驼的知识,使学生走进了骆驼。
四、力求精湛的评价艺术,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及时性评价,属于“即兴创作”。无论是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能力技巧,还是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都离不开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在课程改革的春风下,我在课堂上更多的是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可能性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给予发自内心的赞赏,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我把“哪位同学比他读得更好?”变成“这一便比前一遍好多了,再读一遍会更棒!”这种评价无疑是更能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鼓起自我挑战的勇气。“同学们对沙漠已经理解了,但是光有理解没有感受不行,光有感受没有感情更不行,哪个同学有感情地把描写沙漠的句子读一下?”“你的声音虽不高亢,但在平静的叙述中饱含了审慎深深的感情。”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多了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好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
课堂是交流和对话的学堂,师生依托文本,在彼此对话的同时,我努力进行着情感的融合和心灵的交汇,尽量用那充满人性化的过渡语言,让学生的心更真,意更切,情更浓。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7
今天,我执教了一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课改尝试课,现就这一节课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值得肯定的是,这节语文课真正意义上改变了传统的一言堂模式,将知识问题化,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自学、对学、群学,把课堂真正给了学生,由于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所以课堂效果很是明显。
但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1、由于是第二课时,我不知道我的问题设计是否适度,问题数量是否适中。
2、展示环节如何进行,这样就问题进行重复展示是否可行?
3、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没有指名展示,而是学生自由展示,因此,展示的学生大都是学习小组长或学习较优秀的学生,这样,每组的学困生是否真正接受,会不会越来越差?这样的问题给了我太多的困惑。
要改革就会遇到挫折,不过,我相信,只要大胆改革,努力实践,潜心探索,这样崭新的课堂模式一定会越来越成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定能得到锻炼和提高,每一个学生终将得以健康全面的发展!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8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讲述小骆驼因为小红马嘲笑他难看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途的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其实质,看其是否有用处。
这篇课文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主要是从小骆驼“委屈——自豪”的心理变化入手进行教学。先让学生结合课文说说“小骆驼为什么委屈?”学生会马上找到课文一自然段的内容。为了安慰小骆驼,骆驼妈妈准备让小骆驼亲自去体会,从而引出了三、四段沙漠旅行,在旅行中,小骆驼慢慢懂得了驼峰、脚掌和睫毛在沙漠中行走生存的作用,因儿感到了自豪。内容环环相扣,学生乐意去学。
对于这样的童话故事,我还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课后练习,续写故事: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遇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要让学生懂得判断事物的美丑,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不仅仅是要从书上的故事中去学习,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我们生活的实际,从身边的事例中去明白这个道理。进一步告诉学生无论什么事都要勇敢的去面对,相信自己一定可以。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9
合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当时阳关以西、安西的状况。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从而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
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景,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最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由于前面的铺垫,感情朗读自然会很到位。学生读出诗人王维与朋友话别时的伤感和心境。
此外,我认为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
1、评价语过于单一。若能及时、多样、合理的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作为教者,应该时时处处关注孩子的动作、语言甚至每一个眼神,及时调控课堂。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10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主要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这两种教学法,在只有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缺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农村小学特别适用。观察法。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图面说说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范读法。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11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骆驼听了小红马说他长得难看之后深感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的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其有没有用处。
书中安排了一道作业: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在学生即兴的表演中,“小骆驼”将“小红马”带到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们趾高气昂豪情万丈,而“小红马”面红耳赤、垂头丧气。
所有孩子感情的天平都倾斜到了小骆驼身上。显然,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从小骆驼的角度来说的,但难道小红马就是一个一无是处、可怜自卑的陪衬者吗?当然不是。
于是我变换了自己的角色“同学们,我就是文中的小红马。听了你们这些小骆驼的介绍,我很是自卑,我怎么就没有两个肉疙瘩,没有双层睫毛呢?我的蹄子怎么硬邦邦的呢?”
这个问题如抛入油锅的水,瞬间炸开了。一个学生说:“小红马,骆驼是沙漠之舟,但在平原上你厉害。”“小红马”眼睛一亮∶“是吗!”又一个学生说:“在古代,你可全世界共同的交通工具。”“小红马,‘一马当先、马到成功、老马识途’这成语都是夸的你们马家族啊!”。
“小红马”欣喜万分:“啊,看来我也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哪你们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闪光点。最终一致得出:我们都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一位教育家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神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的话发生共鸣,你自身需要同孩子的心灵对准音调。”而要达到这一境界,问题和情境则是关键。当小红马的弱者形象叩击学生的心灵时,“我有什么值得自豪的?”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价值,小骆驼、小红马、你我他都有值得引以为自豪的地方。这不仅仅是在教语文,更是在塑造健全的人格。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12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里的小红马,小骆驼和骆驼妈妈让孩子们喜欢,作品通过用有趣、温暖,充满了想象的语言叙述了沙漠之旅,小骆驼亲身体验到了自己原认为长得难看的地方实际上是在沙漠中生存的必要条件,由自卑转为自豪的故事,我在执教时,始终扣住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与小骆驼进行心灵的对话,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注意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怎样使学生了解到骆驼的身体各部分的作用,我并没有进行空泛的说教,简单的告诉,而是以语言文字为根,让学生在积极自主的阅读实践中获得答案:骆驼的脚掌、眼毛和驼峰各有各的用处。正确处理课堂的张弛虚实,不求面面俱到,给学生的自主发展留下广阔的空间。课结束前,我没有急于作总结归纳,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谈谈曾经因什么而感到自豪?为什么感到自豪?从而对美的看法达到一个高度,让他们树立正确地审美观。在谈收获时孩子们说到:“要评价一个人不能光看外表”、“人各有各的长处,不能光看到别人的短处,而不看长处”……
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同时提升本课的主题,学生由骆驼的自豪引发到自己自身的自豪,由此及彼,由人及己。值得深思的是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忽视了课文定位的多维,本课由于课文的特点,可以有至少三个定位,
1、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感到自豪之处――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信心。
2、“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课堂上学生发言中的一句。
3、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教师应该在本环节中相机拓展学生思维的多元,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多元的考虑,是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当然,这堂课中,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整堂课的教学,我虽然注意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但处理的还不够深入,没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13
文中母亲自己重病缠身却隐瞒病情,无微不至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用深深的爱温暖儿子绝望的心,用深深的嘱托帮儿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风帆。我也是母亲,我能体会当母亲应对这残酷的事实,心里是如何的疼痛。可不管命运是如何的曲折,还是要勇敢地应对生活。文中作者透过细节细写,往往就是那么几个小小的字眼儿,却触动了我们情感深处最脆弱的那根弦。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1、让学生在读中受感染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饱含深情。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对史铁生以及和他的母亲的经历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在课堂上让学生读的时候就很安静,我让他们能有感情地阅读,说明他们看懂了别人的苦难。情感铺垫之后,我继续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带着深厚地情感读了这篇课文,这时课堂上,学生听得很专注。在我营造的这样的课堂气氛之中,我和学生开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读。
2、让学生在说中得感悟
开始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并要小组间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汇报: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完美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但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妈妈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齐应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那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却还是不告诉儿女,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样办,根本都没思考自己,这就是母爱,无私而又伟大的爱。在此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
3、让学生在思中受熏陶
最后一段话学生理解很深刻。我让学生先读,看看能想到什么,学生说到作者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提问:“我为什么此刻懂得了母亲的话?我是怎样懂得的?”我引导学生再读此段联系前句体会,有了效果。有学生说:“菊花开得那么生机勃勃,母亲想让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期望。”还有学生说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都能开得那么绚烂,母亲也想让儿子明白我们人也多种多样,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说得太好了,说实话我都没想到这儿。我又提问:“文中最后一个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有哪些意思没有表达出来而用省略号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写在省略号的地方、”学生陷入沉思,里面有对母亲的思念、愧疚之情。
当然,教学中某些地方还存有不足,如对母爱的感受,学生找到相关语句却不能概括时,教师的引导还不够,没有善于捕捉学生的语言来追问,在今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随机应变,循循善诱,以到达更好的效果。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14
在新课标的学习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有时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或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又往往需要对教材进行拓展。那么,如何拓展教材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拓展教材时要注意作到“适时、适度、有用”。
1、拓展教材要适时。
拓展教材是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拓展教材要适时,该拓展时就拓展,不该拓展时就不要拓展。一般来说,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的地方,适时地拓展一下教材,更有利于教学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观摩研讨课中,我就比较注意到这一点:我通过四张幻灯片,精心铺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再通过三个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然后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进行扩展练习。让学生展开想像,续编小红马和小骆驼再次相见的故事,并表演小红马和小骆驼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为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主题等已初步理解和掌握,这时通过扩展练习的形式对教材进行拓展,就显得很适时,起到一种水到渠成、恰到好处的作用,不仅深化了课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且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2、拓展教材要适度。
拓展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要适度。从内容上说,拓展过多往往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拓展过少往往又达不到目的;同样,从时间上说,拓展用时过多和过少也不好,过多会造成后续的教学时间的紧张,甚至冲淡教学的目标,使重点不突出,教学任务不能完成;从形式上说,拓展的手法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但也要适度和恰当,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随意发挥,漫无边际。总之,世间万事万物,过犹不及,妙在适度,拓展教材也是如此,我们常说的“过度拓展,会适得其反,拓展不够或者拓展不到位,终纠反受其累”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个别老师喜欢在课的导入时拓展教材,用半节课的时间为学生介绍有关骆驼的形态外貌、个头大小、性情特点、种类、分布、用途、以及古代的骆驼商队等知识,然后才引入教学。这种拓展,内容上过多过滥、时间使用上本末倒置,且形式单一;这种拓展,是不科学、不合理、不恰当的,给人的印象:“那是在上生物课,而不是语文课。”这也是以前很多人所痛批的“语文课不像语文课”。
3、拓展教材要有用。
拓展教材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是为了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拓展教材必需要有用。正如前面提到的有的教师在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在导入时大肆拓展有关骆驼的知识,虽然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多开阔视野,多积蓄有关的知识的良好用心是好的,但是这样拓展教材对课堂教学、对文本的理解作用不大,甚至还起反作用。因为文本的主旨是“通过小红马和小骆驼的故事,告诉人们,判断一种事物美不美,不能只看外表,必须用辩证的眼光去看。”这样对教材的拓展既不能体现文本的这一主旨,而且还会误导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骆驼的有关知识上,造成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和对文本的阅读、体会、感悟等粗浅化,甚至异化。所以说,对教学没用的拓展,没有好过有!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15
周三上午第一节课,我代表三年级语文组进行三上,执教了三年级下册第14课《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一课时。
课的初步教案应该是在3月16号定下来。之前,我打电话给了我师父合肥行知学校的赵俊友老师来询问课的一些思路。师傅给了我一些建议。但经过反复思考,与年级组老师讨论和借班磨课,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能驾驭的课堂结构。我师父每次给我的建议总能让我耳目一新,别出心裁的想法总能看到别人忽略的文本内容,让我无比佩服,只是,真的是一样的教案不同的老师上是不同的感觉,而我没有把握能处理好师傅的思路,所以,我选择了割爱!用我原有的思路。
因为是第一课时,我的目标以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小骆驼感到自豪的原因以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主体。
上课时,我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读词,从读准确到理解词义再到读出词义,最后给孩子们听听课文录音,给孩子们一个初步的映像,激起朗读兴趣,最后再分自然段读。前半节课我以读贯穿课堂,以孩子间的互评为基准,让课堂成为孩子的学堂,亦或是讲堂。
紧接着,解决上课伊始孩子们对课题的疑惑,在出示自读要求时给与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循循善诱,孩子的答案也很准确。
这堂课,在后半部分的处理上还有待斟酌和修改。如:在引导孩子们说说故事时,我的语言有些繁琐,另外孩子等于是第一次接触这样说说课文内容,有些生疏,还有一点,我觉得,我班孩子平时课堂和公开课完全不在一个频道。每次到公开课,孩子们平时的活跃好似都在打瞌睡,胆量好像瞬间隐藏了起来。当然不是真的睡觉,我估计他们憋的也很难受。这一部分,整个课堂有些冷场,还是我在设计上没有更加贴合孩子。私下和好友聊天,是不是孩子害怕答错,觉得会耽误老师上课呢?因为,课下我问了几个孩子,都能说得好……慢慢来,慢慢探寻他们的小小世界……总之,还是怕,怕就是不自信,不自信就是对问题没有把握,我为什么不把问题引导的,问的让他们有把握点呢?
再者,对于时间的把控上,出现了问题。很庆幸没有用“引导自学”模式的“自学部分”,不然,上课如此拖拉的我肯定更上不完。生字还剩几个没有讲完,让这节课变的不完整。我在想,哪里时间花久了?是评价?是读课文?还是讲故事?我想今天下午听听老师们的指教。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们三年级语文组的所有老师。在我在三(3)班磨课时,一起去帮我听课指导,帮我指出评价不要滞后,上课不要啰嗦等毛病。课下,帮我一起思考,是否要用到“引导自学”的“自学环节”时间是否够用。谢谢王炳军老师一上始终提醒我要把学生参与度放首位;谢谢程玲老师的二上让我了解一个班的课堂常规用语有多么重要,让我能及时地训练孩子们。谢谢大家课前给我信心,给我温暖。哈哈!感谢有你们!
就“引导自学”和常态课两种教学模式,这点,我其实很纠结。一上的王炳军老师用的是“引导自学”模式,二上的程玲老师用的是常态课。我想用引导自学模式的“自学环节”,因为我认为不管是字还是词都要有先学再教,充分自学的过程,在平时的训练中至少12分钟。但实践证明(我在上公开课前在我班尝试两种教学模式的整合),我无法驾驭。时间是完全不够用的。在教学这堂课时也很明显,我班孩子已经习惯引导自学教学模式,根据大屏幕上一步步来,而不是整体通览记心间开始自读,常态课的教学模式在我班已有近1年半没有使用(第一课时),孩子上完课对我说,老师,真不习惯。我也在思考,到底该用哪种?还是两种穿插?的我想,我是不是该问问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