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内容摘要下面是小编给你整理的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的内容对你有用!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

下面是小编给你整理的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的内容对你有用!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重点:会判断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数的引入.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让同学感受高于水平面和低于水平面的不同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举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是零上7℃和零下5℃,买进90张课桌与卖出80张课桌,汽车向东行50米和向西行120米等.

  想一想以上都是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小学算术中的数来表示出每一对量吗?你能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该如何表示它们呢?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具有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温度、前进、收入、上升、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把具有与它意义相反的量,如零下温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用算术里学过的数表示,负的量用学过的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零除外).

  活动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一同学说出有关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由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讨论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自己列举正数、负数.

  总结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提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上升”与“下降”,“前”与“后”、“高于”与“低于”、“得到”与“失去”、“收入”与“支出”等.

  【例2】在某次乒乓球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0.02g,记作+0.02g,那么-0.03g表示什么?

  【例3】某项科学研究以45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为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15记为-1,10:45记为1等等.依此类推,上午7:45应记为()

  A.3B.-3C.-2.5D.-7.45

  【点拨】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7:45与10:00相差135分钟.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除零外)的数,在正数前加上“-”号就是负数,不能说“有正号的数是正数,有负号的数是负数”.另外,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下表是小张同学一周中简记储蓄罐中钱的进出情况表(存入记为“+”):

  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

  (元)+16+5.0-1.2-2.1-0.9+10-2.6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2)储蓄罐中的钱与原来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

  (3)如果不用正、负数的方法记账,你还可以怎样记账?比较各种记账的优劣.

  2.数学游戏:4个同学站或蹲成一排,从左到右每个人编上号:1,2,3,4.用“+”表示“站”,“-”(负号)表示“蹲”.

  (1)由一个同学大声喊:+1,-2,-3,+4,则第1、第4个同学站,第2、第3个同学蹲,并保持这个姿势,然后再大声喊:-1,-2,+3,+4,如果第2、第4个同学中有改变姿势的,则表示输了,作小小的“惩罚”;

  (2)增加游戏难度,把4个同学顺序调整一下,但每个人记作自己原来的编号,再重复(1)中的游戏.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填空题:

  (1)如果节约用水30吨记为+30吨,那么浪费20吨记为吨.

  (2)如果4年后记作+4年,那么8年前记作年.

  (3)如果运出货物7吨记作-7吨,那么+100吨表示.

  (4)一年内,小亮体重增加了3kg,记作+3kg;小阳体重减少了2kg,则小阳增加了.

  2.中午12时,水位低于标准水位0.5米,记作-0.5米,下午1时,水位上涨了1米,下午5时,水位又上涨了0.5米.

  (1)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午1时和下午5时的水位;

  (2)下午5时的水位比中午12时水位高多少?

  提升能力

  3.粮食每袋标准重量是50公斤,现测得甲、乙、丙三袋粮食重量如下:52公斤,49公斤,49.8公斤.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数表示,请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超重数和不足数.

  (六)课时小结

  1.与以前相比,0的意义又多了哪些内容?

  2.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其中具有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与身边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数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进一步发展数感。

  2。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生活中的作用。

  3。能读懂统计图中的信息并能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有效、形象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2。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1。感受较小的数据。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4。读懂统计图并能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一些较小的数据: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它的体重可达几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

  1。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方便?举例说明。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其中氢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0000001米。

  (2)生物学家发现一种病毒的长度约为0。000043毫米;

  (3)某种鲸的体重可达136000000千克;

  (4)20xx年5月19日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抗击‘非典’”邮票收入全部捐给卫生部门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其邮票的发行量为12500000枚。

  四。课时小结:我们这节课回顾了以下知识:

  1。又一次经历感受了百万分之一进一步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与身边事物比较进一步学习了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近似数的意义和作用并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3。又一次欣赏了形象的统计图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示这些主要河流的河长情况你的统计图要尽可能的形象。

  (2)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有什么样的联系?

  (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主要河流你认为河流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吗?

  制作形象的统计图首先要处理好数据即从表格中计算出这几条河流长度的比例然后选择最大或最小作为基准量按比例形象画出即可。

  (1)形象统计图(略)只要合理即可。

  (2)从表中的数据看出河流越长其流域面积越大。

  (3)河流的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位置有关系。

  五。课后作业: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

  2.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重点是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进行减法运算。解有理数减法的计算题需严格掌握两个步骤:首先将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然后依据有理数加法法则确定所求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是难点,突破的关键是转化,变减为加.学习中要注意体会:小学遇到的小数减大数不会减的问题解决了,小数减大数的差是负数,在有理数范围内,减法总可以实施.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强调指出:由于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从而减法转化为加法.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当引进负数后就可以统一用加法来解决.

  2.不论减数是正数、负数或是零,都符合有理数减法法则.在使用法则时,注意被减数是永不变的.

  3.因为任何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再规定几个带有减法的运算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记忆.

  4.注意引入负数后,小的数减去大的数就可以进行了,其差可用负数表示。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呢?并加以验证。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

  第l题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

  四、小结

  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1、2、3。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

  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

  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

  利润=售价-成本 ; =商品利润率

  二、新授

  问题4.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

  利息-利息税=48.6

  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

  2.43%×X×2,利息税为2.43%X×2×20%

  根据等量关系,得 2.43%x·2-2.43%x×2×20%=48.6

  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

  2.43%x·2·80%=48.6

  解方程,得 x=1250

  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 (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

  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15

  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

  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

  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

  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40%)x·80%-x=15

  解方程,得 x=125

  答: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

  三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5页,练习1、2。

  四、小结

  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检验解的合理性。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首先寻找“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4、5题。

  三课时

  教学目的

  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行程问题。

  2.难点:间接设未知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2.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 / 时间

  二、新授

  例1.小张和父亲预定搭乘家门口的公共汽车赶往火车站,去家乡看望爷爷,在行驶了三分之一路程后,估计继续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开车后半小时到达火车站,随即下车改乘出租车,车速提高了一倍,结果赶在火车开车前15分钟到达火车站,已知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时,问小张家到火车站有多远?

  画“线段图”分析, 若直接设元,设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x千米。

  1.坐公共汽车行了多少路程?乘的.士行了多少路程?

  2.乘公共汽车用了多少时间,乘出租车用了多少时间?

  3.如果都乘公共汽车到火车站要多少时间?

  4,等量关系是什么?

  如果设乘公共汽车行了x千米,则出租车行驶了2x千米。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3x千米,那么也可列出方程。

  可设公共汽车从小张家到火车站要x小时。

  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7页练习1、2。

  四、小结

  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常见的一个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以及由此导出的其他关系。如何选择设未知数使方程较为简单呢?关键是找出较简捷地反映题目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怎样设未知数。

  四、作业

  教科书习题6.3.2,第1至5题。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小时完成全

  部工作量的多少?

  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

  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授

  阅读教科书第18页中的问题6。

  分析:1.这是一个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 已知:制作一块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做要6天。

  2.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

  [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

  两人的工效已知,因此要先求他们各自所做的天数,因此,设师傅做了x天,则徒弟做(x+1)天,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解方程得 x=2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 ,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

  所以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225元。

  三、巩固练习

  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

  由甲独做10小时;

  请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例如 (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

  (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四、小结

  1.本节课主要分析了工作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

  间的关系,即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五、作业

  教科书习题6.3.3第1、2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单元教学内容

  1.本单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列举了学生熟悉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实例,从扩充运算的角度引入负数,然后再指出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引入是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引入正、负数概念之后,接着给出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集合及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2.通过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旁的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引入数轴。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可以把所有的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形象地表示出来,使数与形结合为一体,揭示了数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体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作用:

  (1)数轴能反映出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2)数轴能反映数的性质。

  (3)数轴能解释数的某些概念,如相反数、绝对值、近似数。

  (4)数轴可使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形象化。

  3.对于相反数的概念,从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点分别在原点的两旁,且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来说明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同时补充零的相反数是零作为相反数意义的一部分。

  4.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是难点。

  根据有理数的绝对值的两种意义,可以归纳出有理数的绝对值有如下性质:

  (1)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绝对值。

  (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即最小的绝对值是零。

  (3)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

  (4)任何有理数都不大于它的绝对值,即│a│a,│a│-a.

  (5)若│a│=│b│,则a=b,或a=-b或a=b=0.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正数、负数的实际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掌握数轴的画法,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解。

  (3)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会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过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鼓励学生探索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完善规范语言。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2.难点:准确理解负数、绝对值等概念。

  3.关键: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和绝对值的意义。

  课时划分

  1.1 正数和负数 2课时

  1.2 有理数 5课时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4课时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5课时

  1.5 有理数的乘方 4课时

  第一章有理数(复习) 2课时

  1.1正数和负数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

  2.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

  3.关键: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四、课堂引入

  我们知道,数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生活需要中产生,并不断扩充的。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物体、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课本第2页至第3页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这里出现的新数:-3,-2,-2.7%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减少2.7%.

  五、讲授新课

  (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就是3,2,0.5,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工具)进行计算,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

  (3)、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

  (4) 、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天气温是0℃,是指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5)、 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正数和负数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地应用。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m,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m.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6)、 请学生解释课本中图1.1-2,图1.1-3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7)、 你能再举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吗?

  (8)、例如,通常用正数表示汽车向东行驶的路程,用负数表示汽车向西行驶的路程;用正数表示水位升高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买进东西的数量,用负数表示卖出东西的数量。

  六、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练习1、2、3、4题。

  七、课堂小结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数(除0外),在正数前放上-号,就是负数,但不能说: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在一个数前面添上负号,它表示的是原数意义相反的数。如果原数是一个负数,那么前面放上-号后所表示的数反而是正数了,另外应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5页习题1.1复习巩固第1、2、3题。

  九、板书设计

  1.1正数和负数

  第二课时

  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就是3,2,0.5,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一、有理数的意义

  1.有理数的分类

  知识点:大于零的数叫正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的数叫负数;如果一个正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那么加上“﹣”号后这个量就有了完全相反的意义;3,,5.2也可写作+3,+,+5.2;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数轴

  知识点:数轴是数与图形结合的工具;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数轴的三元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这三元素缺一不可,是判断一条直线是否是数轴的根本依据;数轴的作用:1)形象地表示数(因为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以后会知道数轴上的每一个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2)通过数轴从图形上可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3)比较有理数的大小:a)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b)正数都大于零,c)负数都小于零,d)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相反数

  知识点: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且分别在原点的两边;规定:0的相反数是0。

  4.绝对值

  知识点: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绝对值的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即若a>0,则∣a∣=a.若a=0,则∣a∣=0.若a<0,则∣a∣=﹣a;绝对值越大的负数反而小;两个点a与b之间的距离为:∣a-b∣。

  二、有理数的运算

  1.有理数的加法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零(即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②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多个有理数相加时,把符号相同的数结合在一起计算比较简便,若有互为相反的数,可利用它们的和为0的特点。

  2.有理数的减法

  知识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注意:运算符号“+”加号、“-”减号与性质符号“+”正号、“-”负号统一与转化,如a-b中的减号也可看成负号,看作a与b的相反数的和:a+(-b);一个数减去0,仍得这个数;0减去一个数,应得这个数的相反数。

  3.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可以运用减法法则统一成加法运算;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以后,可以把“+”号省略,使算式变得更加简洁。

  4.有理数的乘法

  知识点: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

  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bc

  5.有理数的除法

  知识点:除法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数的倒数,即a÷b==a(b≠0即0不能做除数)。

  除法法则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倒数:乘积是1的两数互为倒数,即a=1(a≠0),0没有倒数。

  注意:倒数与相反数的区别

  6.有理数的乘方

  知识点: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乘方的结果叫幂,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乘方的符号法则: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为0。

  7.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知识点: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遇到有括号,先算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有多层括号时,从里向外依次进行。

  技巧:先观察算式的结构,策划好运算顺序,灵活进行运算。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方法、

  (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角度计算、

  2、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增强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角,会进行角度的换算是重点、

  2、难点:角的表示、角度的换算是难点、

  3、关键:学会观察图形是正确表示一个角的关键、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量角器、时钟、四棱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时钟、四棱锥、

  2、提出问题:

  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棱锥相交的两条棱,都给我们什么样的平面图形的形象?请把它画出来、

  学生活动:进行独立思考、画图,然后观看教师的演示过程、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一条射线OA绕端点O旋转到OB的位置,得到的平面图形──角、

  板书:角、

  二、新授

  1、角的概念、

  (1)提出问题:

  从上面活动过程中,你能知道角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学生回答:两条射线、

  (2)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如下图)

  2、角的表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37页有关内容,了解角的表示方法、

  教师活动:讲解角的不同表示方法,着重讲解一个顶点有多个角的表示方法、

  请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图中的每个角、

  学生活动:请一个学生板书练习,其余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练习情况,给予评价,对多数同学作出肯定评价、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38页思考题,进行小组交流,获得问题结论、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交流,并用多媒体演示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并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答案:分别形成平角、周角、

  3、角的度量、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8页内容,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及度、分、秒的'换算、

  板书:1周角=_____,1平角=_____,1=____,1=____、

  学生活动:思考并完成上面的填空、

  例:把一个周角7等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的角(精确到分)?

  教师讲解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139页练习、

  2、计算:(1)4839+6741

  (2)90-781940

  (3)2230 (4)176523、

  此:此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过程中充分地进行小组交流以解决练习过程中的疑难,教师巡视过程中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以答疑解惑,并请学生板书后再讲评、

  3、想一想: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师生互动:观察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针与分针所处位置,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先从时针在分针转动到15分时,分针转过的角度与时针转过的角度的关系,并请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76、5、

  四、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完成本节课的小结:

  1、什么是角?组成角的图形是什么?如何表示一个角?

  2、本节课还复习了平面、周角?怎样得到这两种角?

  3、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换算的?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144页习题4、3第1、2、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如下左图所示,把图中用数学表示的角,改用大写字母表示分别是________、

  2、将上右图中的角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填入下表:

  3 4

  BCA ABC

  3、( )=_____=_____6000=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4、在钟表上,1点30分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 )、

  A、150 B、165 C、135 D、120

  5、下列各角中,不可能是钝角的角是( )、

  A、 周角 B、 平角 C、 钝角 D、 直角

  三、解答题、

  6、计算:

  (1)5328+4732 (2)1750-327

  (3)1524 (4)31425(精确到1)、

  7、如下图,分别确定四个城市相应钟表上时针与分针所成角的度数、

  8、想一想,做一做、

  (1)用字母表示图中的每个城市、

  (2)请用字母在下图分别表示以北京为中心的每两个城市之间的夹角、

  答案:

  一、1、ADE,BDE,CED,B,AED

  2、5 BCE BAC BAD 

  3、7、5 450 100 ( )

  二、4、C 5、D

  三、6、(1)101 (2)1423 (3)77 (4)62024

  7、30,0,120,90 8、略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运用角度表示方向,并能熟练运算和角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方位角在是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抽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方位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方位角的准确表示。

  教学准备:预习书上有关内容

  预习导学:

  如图所示,请说出四条射线所表示的方位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角经常用于航空、航海,测绘中领航员常用地图和罗盘进行这种角的测定,这就是方位角,方位角应用比较广泛,什么是方位角呢?

  二、精讲点拔,质疑问难

  方位角其实就是表示方向的角,这种角以正北,正南方向为基准描述物体的方向,如“北偏东30°”,“南偏西40°”等,方位角不能以正东,正西为基准,如不能说成“东偏北60°,西偏南50°”等,但有时如北偏东45°时,我们可以说成东北方向。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例1如图:指出图中射线OA、OB所表示的'方向。

  (学生个别回答,学生点评)

  例2若灯塔位于船的北偏东30°,那么船在灯塔的什么方位?

  (小组讨论,个别回答,教师)

  例3如图,货轮O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的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60°,南偏西10°,西北方向上又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表示客轮B、货轮C、海岛D方向的射线。

  (教师分析,一学生上黑板,学生点评)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例4某哨兵上午8时测得一艘船的位置在哨所的南偏西30°,距哨所10km的地方,上午10时,测得该船在哨所的北偏东60°,距哨所8km的地方。

  (1)请按比例尺1:000画出图形。

  (独立完成,一同学上黑板,学生点评)

  (2)通过测量计算,确定船航行的方向和进度。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代表发言)

  五、布置作业、当堂反馈

  练习:请使用量角器、刻度尺画出下列点的位置。

  (1)点A在点O的北偏东30°的方向上,离点O的距离为3cm。

  (2)点B在点O的南偏西60°的方向上,离点O的距离为4cm。

  (3)点C在点O的西北方向上,同时在点B的正北方向上。

  作业:书P1407、9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列代数式

  (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是 ;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3)若x表示正方形棱长,则正方形的体积是 ;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

  (5)小明从每月的零花钱中贮存x元钱捐给希望工程,一年下来小明捐款 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 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 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讨论后,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 ; (2)abc; (3)b2; (4)-5ab2; (5)y; (6)-xy2; (7)-5。

  (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练习中的单项式转入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a2h,2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4.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①x+1; ② ; ③ ④- a2b。

  答:①不是,因为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②不是,因为原代数式是1与x的`商;

  ③是,它的系数是,次数是2; ④是,它的系数是- ,次数是3。

  例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①-7xy2的系数是7; ②-x2y3与x3没有系数; ③-ab3c2的次数是0+3+2;

  ④-a3的系数是-1; ⑤-32x2y3的次数是7; ⑥ r2h的系数是 。

  通过其中的反例练习及例题,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圆周率是常数;

  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5.游戏:

  规则:一个小组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然后指定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回答他的系数和次数;然后交换,看两小组哪一组回答得快而准。

  (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且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6.课堂练习:课本p56:1,2。

  三、课堂小结:

  ①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②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

  ③通过判断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已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课堂作业: 课本p59:1,2。

  板书设计:

  《单项式》 1.单项式的定义: 2.例1: 例2: 学生练习:

  教学后记: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起始课,它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的基础,因此对单项式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习。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同时也要注重分析,亦即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淆处和判断易出错处,强化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单项式系数、次数,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将以启发为主,同时辅之以讨论、练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并逐步培养起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同类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一、目标

  1.用它们拼成各种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

  (鼓励学生把长方形和等腰三角形拼和成各种图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2.教师揭示以上这些工作实际上是在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回顾以上过程 思考:整式的加减运算要进行哪些工作?

  生1:“去括号”

  生2:“合并同类项”

  师生小结: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综合应用,

  二、揭示如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1.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教学例二 例2 求2a2-4a+1与-3a2+2a-5的差.

  (本题首先带领学生根据题意列出式子,强调要把两个代数式看成整体,列式时应加上括号)

  解:(2a2-4a+1)-(-3a2+2a-5)

  =2a2-4a+1+3a2-2a+5

  =5a2-6a+6

  3.拓展练习

  (1)求多项式2x -3 +7与6x -5 -2的和.

  提问:你有哪些计算方法?(可引导学生进行竖式计算,并在练习中注意竖式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2)(-3x2 –x +2)+(4x2 +3x -5) (3)(4a2 -3a )+(2a2 +a -1)

  (4)(x2 +5x –2 )-(x2 +3x -22) (5)2(1-a +a2)-3(2-a –a2)

  4.教学例3

  先化简下式,再求值:

  (做此类题目应先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般步骤:

  (1)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3)代值)

  解:5(3a2b –ab2)-4(-ab2 +3a2b),其中=-2 ,=3

  =15a2b –5ab2+4ab2 -12a2b)

  =3a2b –ab2

  三、小结

  1.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进行化简求值计算时

  (1)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3)代值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四、布置作业

  习题4.5 2. (3) ;4. (2);5.。

  五、课后反思

  省略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学生很容易解决,相互交流,自我评价,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电脑演示:

  如下图,第一行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二行的某个几何体,用线连一连。

  由平面图形动成立体图形,由静态到动态,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的奇妙无穷,更加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四、做一做(实践)

  1、用牙签和橡皮泥制作球体和一些柱体和锥体,看哪些同学做得比较标准。

  2、使出事先准备好的等边三角形纸片,试将它折成一个正四面体。

  五、试一试(探索)

  课前,发给学生阅读材料《晶体--自然界的多面体》,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什么是正多面体,正多面体是柏拉图约在公元400年独立发现的,在这之前,埃及人已经用于建筑(埃及金字塔),以此激励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师出示实物模型:正四面体、正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

  1、以正四面体为例,说出它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

  2、再让学生观察、讨论其它正多面体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将结果记入书上的P128的表格。引导学生发现结论。

  3、(延伸):若随意做一个多面体,看看是否还是那个结果。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师生可以共同参与,适当点拨,归纳出欧拉公式,并介绍欧拉这个人,进行科学探索精神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探讨,建立良好的相互了解的师生关系。

  六、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1、用六根火柴:①最多可以拼出几个边长相等的三角形?②最多可以拼出如图所示的三角形几个?

  2、针对我校电脑室对全体学生开放的优势,教师告诉学生网址,让学生从网上学习正多面体的制作。

  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根据自身的能力,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2.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知识回顾和理解

  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具有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1]:“零”为什么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用正数、负数和零表示零上温度、零下温度和零度.

  思考“0”在实际问题中有什么意义?

  归纳“0”在实际问题中不仅表示“没有”的意思,它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如:水位不升不降时的水位变化,记作:0 m.

  [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分别是什么?

  (二)深化理解,解决问题

  [问题3]:(课本P3例题)

  【例1】(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 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例2】(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后语: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类似的还有水位上升、收入上涨等等.我们要在解决问题时注意体会这些指明方向的量,正确地用正负数表示它们.

  巩固练习

  1.通过例题(2)提醒学生审题时要注意要求,题中求的是增长率,不是增长值.

  2.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常见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1990~1995年下列国家年平均森林面积(单位:千米2)的变化情况是:

  中国减少866,印度增长72,

  韩国减少130,新西兰增长434,

  泰国减少3247,孟加拉减少88.

  (1)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这六国1990~1995年平均森林面积的增长量;

  (2)如何表示森林面积减少量,所得结果与增长量有什么关系?

  (3)哪个国家森林面积减少最多?

  (4)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你想到了什么?

  阅读与思考

  (课本P6)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问题:1.直径为30.032 mm和直径为29.97 mm的零件是否合格?

  2.你知道还有哪些事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允许误差吗?请举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甲冷库的温度是-12℃,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库低5 ℃,则乙冷库的温度是.

  2.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9±0.05(单位:mm),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9 mm,加工要求不超过标准尺寸多少?最小不小于标准尺寸多少?

  3.摩托车厂本周计划每天生产250辆摩托车,由于工人实行轮休,每天上班的人数不一定相等,实际每天生产量(与计划量相比)的增减值如下表:

  星期一二三四

  增减-5 +7 -3 +4

  根据上面的记录,问:哪几天生产的摩托车比计划量多?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多,是多少辆?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少,是多少辆?

  类比例题,要求学生注意书写格式,体会正负数的应用.

  (四)课时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经历把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能识别一些简单几何体,正确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重点难点】

  识别简单的几何体是重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是难点。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同学们,你仔细观察过我们生活的世界吗?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乡村简朴的住宅,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化的城市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包含着形态各异的图形。图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就让我们走进图象的世界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究

  1、几何图形

  (1)仔细观察图4、1—1,让同学们感受是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2)出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让同学们观察图4、1—2回答问题:

  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什么?从不同侧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图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你又看到了什么?

  我们见过的长方体、圆柱、圆锥、球、圆、线段、点,以及小学学习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几何图形。

  注意:当我们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时,得出了几何图形,它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而物体的颜色、重量、材料等则是其它学科所关注的。

  2、立体图形

  思考第117页思考题并出示实物(如茶叶、地球仪、字典及魔方等)及多媒体演示(如谷堆、帐篷、金字塔等),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它们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些立体图形呢?

  思考:课本118页图4、1—4中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起来。

  3、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的概念

  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它们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思考:课本118页图4、1—5的图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请再举出一些平面图形的.例子。

  长方形、圆、正方形、三角形、……。

  思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它们有什么联系?

  立体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而平面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

  立体图形中某些部分是平面图形。

  《4、1、2点、线、面、体》同步四维训练

  知识点一:几何体的构成

  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C)

  ①圆柱由3个面围成,这3个面都是平面;

  ②圆锥由2个面围成,这2个面中,1个是平面,1个是曲面;

  ③球仅由1个面围成,这个面是平面;

  ④正方体由6个面围成,这6个面都是平面、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4、1、2点、线、面、体》同步练习含解析

  一、单选题(共12题;共24分)

  1、圆锥体是由下列哪个图形绕自身的对称轴旋转一周得到的

  A、正方形

  B、等腰三角形

  C、圆

  D、等腰梯形

  2、下面现象能说明“面动成体”的是

  A、旋转一扇门,门运动的痕迹

  B、扔一块小石子,小石子在空中飞行的路线

  C、天空划过一道流星

  D、时钟秒针旋转时扫过的痕迹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棱柱的侧面可以是三角形

  B、四棱锥由四个面组成的

  C、正方体的各条棱都相等

  D、长方形纸板绕它的一条边旋转1周可以形成棱柱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垂线

  [教学目标]

  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

  引言:

  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垂足为O。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

  1、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

  反之,

  (二)垂线的画法

  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

  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教材第7页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

  A,B,C,……,其中(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

  l的垂线段)。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上图,PO的长度叫做点P到直线l的距离。

  例1

  (1)AB与AC互相垂直;

  (2)AD与AC互相垂直;

  (3)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B;

  (4)点A到BC的距离是线段AD;

  (5)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

  (6)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

  其中正确的有()

  A。 1个B。 2个

  C。 3个D。 4个

  解:A

  例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解:略

  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上由A

  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

  设汽车行驶到点P位置时,距离村庄M最近,

  行驶到点Q位置时,距离村庄N最近,请在图中公路AB上分别画出P,Q两点位置。

  练习:

  1。

  2。教材第9页3、4

  教材第10页9、10、11、12

  小结:

  1。要掌握好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几个概念;

  2。要清楚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与上节知识联系好,并能正确利用工具画出标准图形;

  3。垂线的性质为今后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应该熟练掌握。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

  列单项式表示数量关系,单项式及其系数、次数的意义.

  难点

  列单项式表示数量关系.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起始课,它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的基础,因此对单项式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习。要注重分析,亦即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淆处和判断易出错处,强化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单项式系数、次数,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1]

  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于20xx年7月1日建成通车,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问题:

  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t小时呢?

  提问:字母表示数有什么意义?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解答:

  1002=200千米

  1003=300千米

  100t=100t千米

  我们用含字母t的式子100t表示路程。用字母表示数后,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把数量关系简明地表达出来,更适合一般规律的表达。

  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现实问题情境出发,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以青藏铁路为引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德育渗透。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200666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