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年挥起镰刀,这次砍向的是自己一直以来的「短板」 智能驾驶。
2 月 6 日,比亚迪发布的一张海报,在 A 股市场激起千层浪,股价罕见涨停,并在短短 3 个交易日内累计上涨 16.74%,市值飙升 1332 亿元。
市场的狂热反应,映射出资本对比亚迪智能化战略的极高期待。
而这一切,在 2 月 10 日晚的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得到了印证。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上,比亚迪正式推出「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与以往分批次推出新车型不同,此次比亚迪一次性上市了 21 款新车,覆盖王朝网和海洋网两大系列,包括秦 PLUS DM-i、海豚、宋 L EV、汉 EV 等畅销车型,甚至还有价格亲民的 7.88 万元海鸥,实现高阶智驾全覆盖。
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会上回应外界质疑,「比亚迪不是不重视智驾,我们是做得多、说得少」,并正式宣告全民智驾时代到来。
更关键的是,王传福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行业视角:「过去,我们用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衡量行业发展速度。但从今年起,我们应该用高阶智驾的渗透率来衡量。」
这一次,比亚迪用 21 款新车和高阶智驾向行业宣告了它的野心。这场智能化战役,是否会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新拐点?
01高阶智驾成白菜价,首次进入 7 万元车型
春节后「搞事」,似乎已成为比亚迪的固定戏码。
2023 年,比亚迪以「油电同权」为口号,推出了 998 的冠军版车型,掀起了一波市场热潮;2024 年,比亚迪再度出击,打出「油比电低」的旗号,推出了 798 的荣耀版,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新能源市场的地位。
然而,今年春节后的市场却有些不同寻常。
蛇年开工第一天,特斯拉率先宣布降价,部分车企紧随其后,但比亚迪却迟迟没有动作,引发了外界诸多猜测。
如今,谜底终于揭晓 比亚迪的「大招」并非价格战,而是聚焦智能化,推出了全新的「智驾版」车型。
7.98 万的海鸥,也搭载了高阶智驾 | 图片来源:比亚迪
比亚迪此次的举措堪称「夸张」:不仅 20 万、10 万级别的车型搭载了高阶智驾系统,甚至连 10 万元以下的车型也多数配备了智驾功能。
更令人惊讶的是,起售价仅 6.98 万元的海鸥,其中配版本(7.88 万元)也加入了智驾功能。这是汽车行业首次将高阶智驾下放到 7 万元级别,彻底颠覆了「智驾=高价」的传统认知。
此前,市场上搭载高阶智驾的车型价格普遍在 20 万元以上,导致 2024 年中国售出的车辆中,只有不到 10% 配备了高阶智驾功能。
然而,中国 70% 的汽车消费集中在 20 万元以下市场,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消费者根本无法接触到智驾技术。
此外,比亚迪还为海鸥装上了冰箱,也让它拥有了「冰箱、彩电、大沙发」等舒适性配置,进一步提升了入门级车型的竞争力。
一辆 7 万元的小车,不仅拥有很好配置,还有高阶智驾,这在过去几乎不可想象。
针对智驾版,比亚迪采取了「增配平价」策略:多数车型的价格保持不变,例如秦 PLUS 仍为 7.98 万元起,秦 L 仍为 9.98 万元起,但在配置上大幅升级,尤其是加入了智驾功能。
比亚迪的天眼之眼智驾完整方案 | 图片来源:比亚迪
比亚迪的智驾方案命名为「天神之眼」,共包含三套技术方案,并以独特的尾标区别。
天神之眼 A(金色尾标):搭载 3 颗激光雷达,双 Orin X 芯片,算力 508 TOPS,主要应用于仰望品牌,瞄准高端市场。
天神之眼 B(红色尾标):搭载 1 颗激光雷达,1 颗 Orin X 芯片,算力 254 TOPS,支持城区 NOA,主要搭载于腾势及比亚迪品牌。
天神之眼 C(蓝色尾标):5R12V(5 个毫米波雷达,12 个摄像头),1 颗 Orin N /J6M 芯片,算力 84/128TOPS ,主要搭载在比亚迪品牌。
比亚迪此次智能化战略的重头戏,无疑是「天神之眼 C」。
这套基于纯视觉方案的智驾系统,虽然没有搭载激光雷达,目前只支持高快领航(也叫高速 NOA),却以高性价比和实用性为核心,将高阶智驾功能带入了更广阔的市场。
在发布会上,比亚迪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2025 年底前,将为搭载「天神之眼 C」的车型 OTA 升级「城市记忆领航」功能。
这一功能与其他车企推出的「通勤 NOA」类似,允许车辆通过不断学习用户经常行驶的城市道路,最终实现特定路线上的智能驾驶。
简单来说,用户可以选择一条日常通勤路线,车辆会通过多次行驶积累数据,逐渐掌握这条路的驾驶逻辑,最终实现从 A 点到 B 点的自动驾驶。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集团高级副总裁、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在发布会上宣布,比亚迪的整车智能「璇玑架构」将接入 Deepseek-R1 大模型,以快速提升车端和云端的 AI 能力。
此前,东风汽车、吉利汽车、岚图汽车等相继宣布,已经完成了与 DeepSeek 模型的深度融合。
比亚迪的这一步,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一场行业变革的开端。
通过将高阶智驾下放到 7 万元级别,比亚迪正在推动智驾技术从「高端专属」向「全民普及」转变。
02下半场智能化决战开打,不跟就得死
2025 年,比亚迪全面开打智驾战,不仅宣告自身进入智能化新阶段,也迫使整个市场进入新一轮洗牌周期。
对于尚未完成智能化转型的车企而言,这不仅是技术升级的考验,更是一场生存之战。
比亚迪的市场地位,决定了这场竞争的烈度。2024 年,比亚迪全球销量 427 万辆,同比增长 41%,稳居全球第五、中国第一,在市场上的强势地位让它具备了重塑行业格局的能力。
当比亚迪将智能驾驶推向前台,整个行业都无法再回避这一趋势。
竞争对手们若不能迅速跟进,原有的市场份额很可能会被不断蚕食。
搭载比亚迪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的车型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其实,就在比亚迪发布会前夕,长安汽车刚刚发布「北斗天枢 2.0 计划」,宣布从 2025 年起不再开发非智能化新产品,未来 3 年将推出 35 款智能汽车,并计划在 2026 年实现全场景 L3 级自动驾驶,2028 年进一步突破 L4 级能力。
与此同时,小鹏汽车董事长兼 CEO 何小鹏表示,2025 年年中将推出 V6 全新大版,即准 L3 能力高阶自驾;年底将推出真 L3 级别软件(需要车端硬件数倍提高芯片算力和存储)和硬件冗余能力的自动驾驶。
然而,在这一场智能化竞赛中,合资品牌或许将成为最大失意者。
虽然欧美车企在新能源赛道布局很早,但错过了中国新能源市场转型的关键节点,导致它们依然没有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产品。
目前来看,它们电动化的进程才刚刚开始,智能化的能力更没有完全体现,所以很可能将进一步被边缘化。
同时,比亚迪开打智驾战,智能驾驶产业链也终于熬出头。
相比电动化,智能化一般要被认为落后两三年。虽然电动化的渗透率已经接近 50% 左右,但搭载高阶智驾系统的车型占比只有不到 10%。
作为行业巨头的比亚迪,开始大力推进智能驾驶,规模化将拉低激光雷达、域控制器、高算力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成本。
同时,智能驾驶的商业模式也将逐渐清晰。
之前,车企在智能驾驶上纠结于标配和订阅之间,这主要是因为高阶智驾的 BOM(物料清单)比较高。
车企主要有两种策略:一种是买断或订阅,但在上市初期会提供显示免费,降低用户体验成本;另一种是把智能驾驶作为标配,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不过,随着比亚迪这种「大玩家」的入场,将高阶智驾价格拉低至 7 万元,必然会影响用户对智能驾驶的心智,天平向免费和标配倾斜。这种情况已经在游戏行业和软件行业都上演过。
比亚迪这次出手,已经不是简单的产品升级,而是一场对行业格局的彻底改写。
比亚迪用 7 万元的价格,打破了「智驾=高价」的刻板印象,让智能驾驶真正走向全民时代。而在这场智能化竞速中,谁能跟上节奏,谁就有资格留在牌桌上。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