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模型 补上了搜索的最后一块短板

   2025-02-04 19

搜索之战,永不落幕。

2010 年,十年你追我赶,百度谷歌之战,以百度胜利暂时落下帷幕。那时,所有人都以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搜索之战,自此落幕,谷歌、百度两大巨头分别占领两大市场,360、 bing 等则依靠搜索产品的带动,分食长尾市场。

没人想到,十年战争,仅仅换来十年和平。2019 年起,搜索的无限战争正式拉开序幕。

但更大的冲击,来自 AI。2022 年底开始,大模型的成熟,让新一代年轻人的搜索习惯,从遇事不决搜一下,变成了遇事不决问 AI。互联网巨头们也试图趁机虎口夺食:去年年底,腾讯推出 AI 搜索 ima,成为全网唯一能整合公众号资源的平台;同时,360 旗下 AI 搜索产品再次进化,推出「纳米 AI 搜索」,不仅支持文字、语音、拍照、视频等多模态搜索,更进一步补全了从搜索到创作的最后闭环。

为了推广旗下纳米 AI 搜索,360 不仅三大流量入口一同导流,周鸿祎更是亲自下场「带货」,转型「短视频博主」:

先是周鸿祎亲自编剧并首次参演的短剧推广,全网播放 3000 万;紧接着,响应国家「微短剧+」行动,周鸿祎参与拍摄并出演国内首部「AI 短剧」,宣传推广纳米 AI 搜索。值得一提的是,该剧集合了国内优秀的 AI 制作团队和知名智能硬件厂商,剧中多处特效画面由纳米 AI 搜索的图生视频功能生成,一方面能极大节约拍摄成本,效果也远超所谓的「5 毛特效」。1 月 26 日,周鸿祎又在纳米 AI 搜索 APP 内发起「刺激消费 推广国产品牌 纳米 AI 搜索送百辆新能源汽车回馈用户嘉年华」活动,为用户和粉丝抽奖送出 100 辆国产新能源汽车,为产品造势。

今年春节期间,国产大模型 DeepSeek 凭借先进技术和开源理念火遍全网,也受到了海外的网络攻击和调查。纳米 AI 搜索又用实际行动支持国产AI发展,接入了包括 DeepSeek-R1高速专线(32B)、DeepSeek-R1「满血版」(671B)及 DeepSeek-V3 在内的DeepSeek全系列模型,保证用户可以顺畅、快速地使用 DeepSeek 服务。

国产 AI 搜索让人眼花缭乱之际,在美国,传统搜索巨头谷歌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一边是以 AI 加持的 Bing 卷土重来,另一边则是 OpenAI 的来势汹汹:11 月初,ChatGPT 正式推出 AI 搜索功能;11 月中,奥特曼再次豪掷了 1500 万-2000 万美金买下 ChatGPT 新域名 chat.com。谷歌的两员大将 Chrome 团队创始成员 Ben Goodger 和负责 Chrome 浏览器的工程副总裁 Darin Fisher,也双双被 OpenAI 收入麾下。

腹背受敌,成为传统搜索引擎此时此刻的共同写照,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相比电商、社交的稳固格局,搜索的战争会如此高频,而大模型又到底为搜索带来了什么?

01 AI时代:搜索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如果没有大模型,搜索引擎,或许将成为这届年轻人心中时代的眼泪。

不久前,全球知名咨询机构 Bernstein Research 的最新报告指出:「google 一下」已经不再是这届年轻人的口头禅,取而代之 TikTok、Instagram 和 YouTube 等垂类网站的内置搜索框,正成为这届年轻人的心头好。大洋此岸,伴随着小红书、抖音、微信、美团们的崛起,相似的剧情,也在中国同步发生。

搜索引擎,到底怎么了?其实,对比这一时期崛起的各大 APP,不难发现,搜索引擎通常只能解决信息获取的困境,但在搜索之后,用户还需要进行挑选、整合、二次加工,距离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始终还差一步。

而这种先天不足,在 AI 时代,隐约迎来了破局的希望。

基于 LLM+搜索,半成品的搜索链接之外,大模型还会在链接的基础上,根据问题本身进行优化、总结,给出符合需求的答案,完成从搜索到创作的「最后一公里」闭环。

但伴随着旧时代的告别,一个全新的议题出现了:如何定义 AI 搜索?它的产品形态,到底应该如何?在周鸿祎看来,长期以来,传统搜索引擎只提供成千上万条信息和链接让用户自己分辨,并夹杂着广告等「套路」,体验感很差。而纳米 AI 搜索则定位于生成式答案引擎,不仅可以实现拍照搜、语音问等功能,还能在精准理解用户意图后,迅速整合梳理所有搜索信息,直接给到用户准确答案,做到「没有套路,直接给答案」,极大提升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周鸿祎称,希望将纳米 AI 搜索打造成公众了解 AI、学习 AI、使用 AI、掌握 AI 的入门产品,通过 AI 改造搜索,重塑搜索,把用户使用 AI 的门槛降到最低。

AI 挽救搜索,同时也在颠覆搜索。技术的变革,让平静已久的万亿超级市场,再次迎来了无数新的玩家。

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或许是,搜索引擎向来都是一个强者恒强的叙事。换句话说,真正能够在这场盛宴中笑到最后的,或许仍是那些牌桌上的「前辈」。

此外,周鸿祎曾表示,360 安全卫士的用户数量已达 10 亿+,360 浏览器市场份额在中国排名第一,月度活跃用户超过 4 亿,360 搜索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二,月活跃用户约 3 亿。桌面、浏览器、搜索这三大入口优势,就成为了 360 做好纳米 AI 搜索的底气。

但此时此刻,距离 AI 搜索的超级战车发动,还差最后一块拼图。

02从搜索开始,由生成提升,到创作闭环

AI+搜索,构建了大模型时代搜索补齐落地短板的产品雏形,但具体的产品交付应该如何定制?何谓大模型时代的原生 AI 搜索?

纳米 AI 搜索给出了答案。

作为一款「多模态的生成式答案引擎」,纳米 AI 搜索可以听懂语音,看懂照片、视频,可以分析理解各种文件、书籍、论文、录音,可以生成语音、图片和视频。用周鸿祎的话说,360 通过用 AI 改造搜索、重塑搜索,把用户使用 AI 的门槛降到最低,使纳米 AI 搜索成为用户了解 AI、学习 AI 的重要免费工具。

首先是搜索,过去传统的搜索模式,真的已经足够低门槛,足够高效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相比微信可以文字、语音、视频、文件多模态交互,以及抖音上下滑动就能更新内容,搜索显然是所有互联网场景中,使用门槛相当高的一大类目:用户不仅要用文字精准的描述自己的问题本身,还需要在成千上万的返回链接中注意寻找,并分辨其中高质量与低质量,广告与普通内容创作的区别。

360 纳米 AI 搜索变革的第一步,就是让搜索变得像微信一样多模态,像抖音一样低选择门槛。打开纳米 AI 搜索的首页,不难发现,相比传统搜索,纳米 AI 搜索不仅支持文字、音频、视频等输入与输出支持多模态,还支持拍照等一键搜索,并在内容呈现方式上,支持多种语音、视频风格的答案演绎,真正做到了无论提什么样的要求和问题,都能没有套路,直接得到答案。

更低门槛的搜之外,是更省心的读。

使用传统搜索引擎,用户往往需要至少翻遍搜索引擎给出的至少前五页内容,才能真正抓到核心信息,内容读取判断成本高昂。这也为后来小红书用优质的内容降低了用户判断成本,创造了异军突起的空间。

但大模型则可以更进一步。纳米 AI 搜索中,搜索过之后,360 纳米 AI 搜索凭借识别 1 亿+种分类的意图识别模型,精准判断用户意图,进而让大模型智能「读取」各种搜索内容分析,对其进行内容品质的判断。

依旧以前文举例的英伟达 GPU 优势为例,纳米 AI 搜索可以在短短十多秒的时间里迅速流量全网三万多篇资料,并精选出其中质量最高的 31 篇作为参考来源,极大避免了用户在重复信息、低质量信息中浪费精力。

为什么说大模型 补上了搜索的最后一块短板

基于这种低门槛高效率的搜与读,纳米 AI 搜索还完成了「写」与「创」的「最后一公里」闭环。

长期以来,搜索只是我们漫长工作流中的一环,以公文写作为例,检索之后,用户还要自己创作,但在纳米 AI 搜索,检索的起点,可以直接连接完整结果输出的终点。

为什么说大模型 补上了搜索的最后一块短板

不难发现,在【写】 方面,针对给出的「写一段关于春节防火的居民通知」需求,纳米 AI 搜索能直接给用户生成答案。

在写的基础上,纳米 AI 搜索还能进行更多样化的创作。比如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小红书体、职场、新闻稿、口播稿等不同风格的改写、润色、加工,完成从提问到结果的闭环。

为什么说大模型 补上了搜索的最后一块短板

与此同时,伴随输入多模态的,还有输出多模态,在纳米 AI 搜索万物皆可视频,我们不仅可以把照片、 PPT、工作报告、文本丢给 AI,AI 还能根据我们的需求,自动创作不同风格的脚本、标题以及视频形式,让专业的视频制作真正变得低门槛与普惠。

为什么说大模型 补上了搜索的最后一块短板

沿着这一思路,在今年春节期间的更新中,纳米 AI 搜索集成了阿里的通义万相,字节的即梦,MiniMax 的海螺,以及快手的可灵等视频模型,新增一句话生成图片和一张图生成音乐短视频功能,大幅提高了用户的创作能力。通过新增的 17 种春节专属特效,用户可随时随地让照片动起来,实现比心、送花、跳舞、干杯、放烟花,用自己的视频特效分身去拜年,比传统的短信拜年更加生动有趣,新颖活泼。

为什么说大模型 补上了搜索的最后一块短板

至此,从提问到检索,从学习到创作,大模型加持之下,搜索引擎正式从工具升级为完整的全链路服务,但AI搜索的战争才刚刚起步。

03尾声

当所有大模型玩家与搜索巨头都将目光瞄准 AI 搜索,磨刀霍霍之时,一个更大的疑问出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AI 搜索取代传统搜索引擎毋庸置疑,未来行业将迎来漫长的震荡期和转型期,但 AI 搜索是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吗?

相比传统搜索,AI 搜索的回答更精准,更垂直,这是一切变革的基础。

然而精简、高效的代价则是 AI 搜索整体的内容量相比传统搜索引擎动辄半屏广告、几十页结果返回来而言极大降低。

于客户而言,这意味着更垂直精准的投放,百利而无一害;而对于最锐意创新的玩家们而言,大模型压缩知识的同时,也压缩了商业化的空间。

如何平衡回答质量与商业化?周鸿祎认为,商业模式的问题,恰恰是新型 AI 搜索挑战传统搜索巨头的机会,「目前 AI 搜索没有找到放广告的地方,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都存在。」在周鸿祎看来,之所以谷歌和百度等搜索巨头暂时未在 AI 搜索上押重注,就是是因为要将传统搜索引擎巨大的搜索量转变为无广告的「答案引擎」,很可能在战胜新晋挑战者前就率先革了自己的命。

但如果 AI 搜索收获了长期的用户黏性,切实找到了可落地的场景,就极有可能倒逼传统互联网公司转型,改变原有的广告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的互联网服务和产品成本较低、依靠广告收入可以覆盖成本不同的是,AI 应用在商业化上,没有边际效应,产品效果越好,后续成本反而越高,也许会更适合以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生存。

这是 360 与 Bing 们的时代机遇,也无疑开启了有一场关于搜索的无限战争。

为什么说大模型 补上了搜索的最后一块短板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 收藏 评论 0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