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汝健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拥有3000年历史的河北邯郸,孕育出1500多条脍炙人口的成语。当下,邯郸巧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让成语典故融入现代生活。
从公交、餐厅,到街景、文创,成语文化在城市的衣食住行中悄然“燃”起,化为邯郸新时代独有的文化魅力。
公交出行 成语文化“驶”入车厢
在邯郸高铁站南侧公交枢纽站,记者登上21路公交车,开启体验成语文化之旅。“毛遂自荐显担当,完璧归赵世无双,胡服骑射改革风……”一上车,车厢广播响起了成语典故,绘声绘色。
环顾车厢内外,多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被巧妙地植入到挂件、扶手、座椅和车体等处,成为穿行城市间一道流动的文化脉动。
21路公交车,是邯郸推出的一条成语专线。“像这样的成语文化宣传线路,我们还有9路、26路、27路等6条。”同行的邯郸公交集团运营服务部部长李昀告诉记者,他们还在1054辆公交车身外布置了成语视觉图像,并打造了3辆成语叮当车和2辆夜间成语灯光巴士。
在邯郸道过街天桥东侧的成语公交站,光影与成语文化交融,引来不少游客驻足打卡。“我们建设了72个成语主题公交站亭,让乘客在候车时也能感受成语的魅力。”李昀说。
文化随行,成语相伴。车内浸润着浓厚的成语文化,望望窗外古城的美丽景色,古今交织中,让人更易“触景生情”。
食宿之间 成语文化“端”上餐桌
午间时分,光明大街上的“郸盛味道”餐厅热闹起来。步入餐厅,大堂和包间的墙壁上挂满了与成语相关的图画。打开菜单,每页均印有一个成语典故。
“我们希望通过美食,让更多人了解成语文化。”餐厅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的顾客在品尝美食时,也能感受文化的魅力。”
在滏东大街上的春满园饭店,餐厅服务员拿着手里的菜谱说,餐厅开发了20多道成语菜品,无论凉菜、热菜、汤羹还是主食,都以成语命名。
这些食物都以日常食材为原料,并经过了漫长的研发过程。目前,餐厅仍在进一步探索,未来有望打造大家都吃得起的“成语典故宴”。
午饭过后,记者来到丛台迎宾馆,房间内的成语文化同样无处不在。床头抱枕上绣着10余个成语典故,洗漱用品上亦印有成语元素。“这些设计不仅让客人感受到文化熏陶,也为他们的旅途增添了趣味。”客房部负责人笑着说,“很多游客都说,住在这里就像住进了‘成语博物馆’。”
邯郸市丛台区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冯家伟介绍,他们打造了30余家蕴含成语元素的餐厅和宾馆,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游客在食宿之间感受到成语文化。
游购古城 成语文化“点”亮夜色
走进位于光明大街上的“成语之都”文创旗舰店,记者被琳琅满目的成语元素文创产品吸引,除了常见的笔记本、冰箱贴等外,还有颇具文化创意的成语丝绸书、成语剪纸等。
在“禾麦新语”花馍店堂内,一款名为“成语郸果”的甜点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这是遴选12个成语打造的一款成语文化新品。”店员王一可告诉记者。
游在邯郸,步步皆“典”。
车行驶在光明大街上,成语灯箱在窗外飞驶而过。“这是邯郸的成语一条街。”丛台区委宣传部三级主任科员李红莲说,在这条5.6公里的大街上,打造了108个跨街式成语廊架灯箱。
“我们以成语典故为主题,结合数字影像、光影技术和声光艺术装置等前沿科技,在武灵丛台南城墙、中湖亭桥等13个点位,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丛台公园管理科游客中心负责人李淑红说,这里实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交融。
成语文化,正成为让这座千年古城“燃”起来的新火种,点燃文旅融合的新引擎。
0 条